{webname}

图片

毛劲松介绍我市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4)
来源:天津政务网 发布时间:2022-03-14 09:53

主持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着重解决哪些“细绳子”问题呢?

毛劲松:前期,我们通过深入调研跟踪、实地上门服务、系统总结分析,认为“细绳子”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等方面。围绕“细绳子”问题的具体成因,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逐一纳入《实施意见》。首先,充分放权赋权,破解“不敢为”难题。一是深化“三权下放”,解除束缚。所谓“三权下放”,就是赋予科研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的自主权,科研单位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转化方式,可以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价格。二是明确政策界限,让大家放心作为。解决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敢获得成果转化收入、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不敢技术入股等问题。三是完善尽职免责,解除后顾之忧。在勤勉尽责、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单位领导科技成果定价决策责任。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中出现的过错,以纠正为主,不进行责任追究。其次,落实收益分配和考核奖励机制,破解“不愿为”难题。一是明确收益分配比例,激励作为。高校院所要将成果转化净收入的50%以上,奖励给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各科研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自主提高奖励比例,最高可达100%。二是落实税收优惠,减轻科研人员税赋。科研人员取得的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可减半纳税;企业或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的,允许递延至转让股权时,再缴纳所得税。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引导“愿作为”。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估政策,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四是改革奖励机制,激励“有作为”。科技奖励要向那些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倾斜,要向在津落地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倾斜。

再次,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破解“不会为”难题。一是发展专业化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专业性强,迫切需要专门的机构,帮助科研人员把好成果转化落地。要指导、支持科研单位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并大力支持社会化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发展。同时培养大量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让专业人员协助科研人员解决“不会为”问题。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操作路径。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多,流程长,手续复杂,令科研人员望而却步,降低了转化热情。为此,科技、教育、税务等部门联合,编制了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等10余项操作指引,并发放到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院系,指导各单位细化内部操作流程,让科研人员“按图索骥”,由“不会为”变成“会作为”。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